空氣污染被人類辨識的時間遠早於我們的認知,根據文字記錄,約在公元前 400 年前被喻為 “醫學之父” 的 Hippocrates 便已提出被污染的空氣會對人體健康產生威脅。隨時間推移到十八世紀工業革命的出現,雖改善世界的步伐,卻也為這世界帶來無法掩滅的傷害,而且這傷害直至今日依舊不斷成長中,那就是空氣污染加重。作為專注空氣品質及傳播正確知識的我們,特地轉譯由十數位學者共同發佈的《Air quality, past present and future》,一起從記錄以來的空氣品質發展歷史看到這世界的改變。
Table of Content
內容編輯辦法基礎
要走過如此大的議題著實不易,所以這些作者在起始時便將計畫專注於 3 大範疇的資料蒐集與研究記錄,確保計畫可以在合理範圍裡完成:
- 因人類行為產生的空氣污染
- 辨識主要問題及肇因
- 地區與全球空污趨勢
同時,作者群在面臨資料分類整理時,必須消化 5 種不同的資料類別:
- 早期訂定的法條
- 大氣組成數據
- 化學運動模組(試算大氣組成改變)
- 氣象與污染氣體化學處理
- 自飛行物與外太空對大氣層的遠端偵測
最後,作者群希望聚焦讓這則經典能忠實呈現:
- 空氣污染關鍵面相
- 定量證據
- 空氣污染程度的主要改變點
當然,此內容也會同時揭露現代空氣污染常見的污染物質:
- 二氧化硫(sulfur dioxide / SO2)
- 氮氧化物(nitrogen oxides / NOx)
- 氨(ammonia / NH3)
- 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 VOCs)
空氣品質及污染事件年表
根據作者群的資料蒐集顯示,空氣品質被人類注意到最早可回溯至西元前 400 年古希臘伯里克利時代被後世認為醫學史上傑出人物之一的醫生 Hippocrates 著作《Airs, waters, and places》中提出空氣與人體健康有連動。之後人類在十八世紀時迎來工業革命,卻也迎來不間斷的空氣污染與抗衡空污的事件活動。
約公元前 400 年
空氣與人體健康間的關係首次在古希臘伯里克利時代被後世認為醫學史上傑出人物之一的醫生 Hippocrates 著作《Airs, waters, and places》提及。
一世紀
羅馬帝國作者群,如:Seneca 與 Frontinus,提及煙霧給健康帶來的可能衝擊。
947–1279
因煤炭焚燒而起的煙霧與氣體污染源開始因阿拉伯歷史學家 Al-Masʻūdī(947)提出而讓中亞開始認為這是一個問題;同時期的中國宋朝(960-1279)同樣也有相關記載。
1273
全球最早記錄在案關於空品管控的立法《煙霧禁止法案》在英國被提出,禁制人們使用會對人體健康產生危害的煤炭。
1610
英國《公害法案》:William Aldred 豬圈案例。
1661
John Evelyn 出版《FUMIFUGIUM: OR: The Inconvenience of the AER, AND SMOAKE of LONDON》。
十七世紀
空氣對人體產生有害影響被多人歸因至不同的元素,如:英國大臣、哲學家、外交官、及查理一世科學家 Kenelme Digby 提出酸性物質、英國植物學家、醫師、微生物學家 Nehemiah Grew 抓出鉛、英國作者及園藝家 John Evelyn 指出硫、美國音樂家及環境學家 John Hall 銻或汞(水銀)。
十八世紀
法國化學家及藥劑師 Guillaume François Rouelle 自強鹼揮發氣體中偵測到二氧化硫(SO₂);德國及瑞典藥劑化學家 Carl Wilhelm Scheele 則透過吸收酸性液體找到氨(NH₃)。
1872
Robert Angus Smith 出版《Air and Rain: The Beginnings of a Chemical Climatology》提出第一個多點、多污染源量測結果。
1878
英皇家委員會討論有害氣體。
1894
倫敦與紐約因人口急遽成長引發的 “馬糞危機”。
1905
孟加拉推出《煙霧妨害法》。
1952
二大公害事件:1) 英國倫敦大霧霾事件:12,000 人在二週內死亡;2) 美國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城市 100km 以外海拔 2,000m 高山大片松林枯死、三年後統計因為呼吸系統衰竭死亡 65 歲以上老人高達 400 多人。
1956
英推《潔淨空氣法案》。
1960s
瑞典土壤學家、化學家 Svante Oden 描述了頻繁出現的酸雨。
1960
加拿大安大略省因冶煉廠造成的大規模在地生態傷害。
1967
本年起,空氣污染問題開始被視為國際議題。
1970s
跟隨稍早臭氧對人體健康的顧慮,北美洲及歐洲開始出現對生態環境造成威脅的地表臭氧。
1972
聯合國斯德哥爾摩人類環境會議確立酸雨已成為歐洲的國際問題。
1977
美國發佈國內酸性沉降計畫(National Acid Deposition Program / NADP)。
1979
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United Nations Economic Commission for Europe / UNECE)舉辦空氣污染遠程移動會議(Convention on Long Range Transport of Air Pollution / LRTAP)。
1980s
歐洲與北美洲承認林地減少。
1985
赫爾辛基協定:30% 二氧化硫排放降低承諾。
1980-1990s
生態優養化(eutrophication)因氮排放開始大量出現。
1991
加拿大與美國空氣品質協議。
1993
北美洲六都聚焦空氣污染 PM10 對人類健康的影響。
1995
首個專為被動式遠端偵測大氣組成(GOME)以確認全球臭氧狀態的衛星發射進入太空。
1999
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哥特堡協定決定開始針對多污染源複雜影響的空氣污染(酸性物質、臭氧、優養化)處置。
2000s
亞洲二氧化硫與氮氧化物排放量在全球總量中呈現上升曲線並帶來更多負面影響。
2010
歐洲與北美洲因二氧化硫與氮氧化物(NOx)排放降低進而改善地域酸性沉降的證據持續出現。
2012
一月 13 日,北京霧霾懸浮微粒及二氧化硫濃度與 1952 年英國倫敦大霧霾時數值相仿;若計入上海、廣州、西安城市,當年因 PM2.5 污染造成的早死人數超過 8,500 餘人。
2015
國際二氧化硫排放量自 1990 年代高峰過後開始下降,但同觀察時段內其它污染源依舊呈現上升趨勢。
2018
中國區域內二氧化硫及二氧化氮排放量極速下降。同時期,全球氨(NH3)及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 VOC)持續上揚。
2020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爆發。全球性疫情戲劇性地降低了工業與交通相關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及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排放量,下降最多者則是空氣中懸浮微粒。
超過 2,000 年我們依舊在對抗空污
走過超過二千年的空氣品質歷史,從懵懂、摸索、再到逐漸找到應對策略,我們依舊落後,因為數據仍然持續上升。如果沒法從中找到改變大環境的辦法,從保護自身與家人的角度開始努力也是一個選項,如:在生活領域裡使用空氣清淨機。在《認識空氣污染如何影響健康》一文中,我們揭露了改善空污的方式,可以前往閱讀。
如果您是致力於改善空氣品質的一員,歡迎你加入行列、轉發站內文章讓周邊親友同事一起掌握正確知識;若您是以民營單位機構投入市場的代表,與我們聯繫一同協作找出更正確的空氣品質管控改善途徑。
版權聲明
本文摘載自發佈於 The Royal Society 的《A chronology of global air quality》內容,引述之數據、內容、事件均屬原作者群所有,本協會不具任何授權權力。
若您希望與 Leading Author 聯繫,可透過 dfo@ceh.ac.uk 與作者之一 David Fowler 直接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