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難想像,但是空氣污染對於經濟有著強大的連結,無論你從人員生產力或自事後因工商業行為產生污染源導致的環境污染和居民健康負面影響。在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報告裡,明確指出時至 2060 年人類將因空污產生的額外醫療費用較 2020 年醫療支出高出 2-2.5 倍。在這篇內容中,我們也將透過一篇具有明確試算公式的報告結果,證明這個連結真實存在。我們人類,仍有選擇權,在還來得及時。
Table of Content
什麼是空氣污染?
空氣污染係指是一個自然環境與生態圈的綜合改變現象,而這些改變對所有生物及環境產生不同程度的負面變化,包括物理、化學、與生物等不同型態。
空氣污染分類來自於造成改變的物質而呈現不同類別,污染源可以是固態微粒、液態飛沫、或存在於空氣中的氣體,而產生的原因既可以是自然環境改變時產生、也能是人工產生,但時常天然產生的起因也與人工肇因脫不了干係。
天然產生的污然也多與前面人工主因有關聯性,如:地表臭氧,也就是光化學煙霧主要形成物質。光化學煙霧是由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等污染物質光解而出現,當成為懸浮粒子並進入對流層臭氧後,便成為大氣中二次污染物。
1. 基準污染物
所謂「基準污染物」是指評估大氣層空氣品質的指標性物質,共計 6 種:
- 一氧化碳 Carbon Monoxide(CO)
- 氮氧化物 Nitrogen Oxides(NO / NO₂)
- 二氧化硫 Sulfur Dioxide(SO₂)
- 臭氧 Ozone(O₃)
- 微粒物質
- 鉛 Lead(Pb)
2. 毒性空氣污染物
與空氣結合的毒性物質,符合三個標準時便可判為空氣毒物:
- 人類或環境在大氣環境中暴露於該物質可能產生嚴重負面影響者
- 由例行性人為行為產生
- 非環保署認定之主要污染物,或職業安全健康法案對作業環境所規定的污染物種類
3. 溫室氣體
全球暖化已近乎被全數大氣科學家認定為因人類十八世紀工業革命開始造成環境污染的微量氣體而不斷升級,這些微量氣體被命名為「溫室氣體」(greenhouse gases),包括(但不限於):
空氣污染衝擊經濟的事實數據
能源與清潔空氣研究中心(Energy and Clean Air / CNCE)發佈報告,2018 年空氣污染造成全球 2.9 兆美元經濟損失,即當年 3.3% 的 GDP。 這些損失由我們人類在追求經濟成長時用健康與因健康受損而帶來企業營運拖累經濟數據包括:
- 慢性疾病造成失能 2,000 億美元
- 哮喘 170 億美元
- 早產 900 億美元
- 病假 1,000 億美元
- 孩童死亡 500 億美元
- 成人死亡 2.4 兆美元
請記得此 3.3% 是全球數據,如細分至當年各國因空污造成經濟負面影響的數據,你會看見不少大國經濟受空污影響的程度驚人。

2018 年全球各國空污帶來的醫療負擔(Image Credit:statista)
我們將榜上 TOP5 各國 2018 年 GDP 分別列於下方,讓你一看就知道空污吃掉各國多少金額:
- 中國 13.89 兆美元
- 印度 2.869 兆美元
- 俄國 1.67 兆美元
- 德國 3.861 兆美元
- 美國 4.955 兆美元
這些數據每年或有所變動,但是在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 OECD)《The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outdoor air pollution》(編譯:戶外空氣污染的經濟性後果)報告顯示,隨時間推移,人們將會付出越來越多直接與間接的醫療費用於空污應對上,這包括針對治療造成的傷害與預防傷害等事前、後的支出。至 2060 年時,人類因空污產生的額外醫療支出將達到 2020 年的 2-2.5 倍之多。
然而,ourworldindata.org 數據告訴我們一個很明確的事實:
戶外空氣污染雖未大幅衰退,但是 2001 年起室內空污已開始因為人類自覺而逐年下降。
無論是主動積極以空氣清淨機優化室內空氣品質還是移除檢測室內場域污染源,都代表每個人都更重視這每天呼吸的空氣與帶來的影響。
OECD 的邏輯模組
在前述的 OECD 報告裡,清楚揭示他們如何計算報告內數據,而所使用的模組作為理解空污影響經濟的流程相當清晰而全面。
上圖裡我們看到 OECD 判定人類經濟行為過程中會產生廢氣排放,計算其排放至大氣後的濃度,再以該濃度換算成為對於人體健康產生的生物物理影響,最後你會得到可能的醫療費用,而這個費用已成為與我們熟知的 GDP 為同一單位,便可開始進行分析。
當然,光一個模組便要道盡空污影響經濟的互動關係也太粗糙,所以 OECD 再將這些費用做出進一步的細緻關係分割。下面就是該組織觀測這些因人體健康受影響產生的醫療費用會如何分類。

人類因空污產生的經濟成本類別(Credit:OECD)
在這塊模組裡 OECD 將醫療支出再拆分作市場營運成本與非市場營運成本二範疇,並以不同密度作為反應其所佔的比例。
市場營運成本
- 醫療支出
- 勞工生產力
- 作物產量
非市場營運成本
- 疾病失能
- 死亡
Saleem Ali 及 Jose Oliveira 的邏輯模組
另外,我們也找來了一篇由 Saleem H Ali 及 Jose A Puppim de Oliveira 在 2018 年發佈於 IOP 上的報告,他們則有另一種邏輯。
這二位作者提出的模組顯得更為真實,因為他們點出了一個相信你也曾有過的念頭:「顧了環保不也代表會壞了經濟?」,在這個模組裡也將此點做出了合理解釋。
首先,我們先就邏輯模組流程所構建的象限連結進一步了解定義:
- A – 經濟發展成果朝著污染源降低方向前進(EKC hypothesis,中譯:環境顧志耐曲線)
- B – 經濟發展提高污染
- C – 污染降低後的經濟成長負面影響
- D – 污染帶來的的經濟成長負面影響
- E – 污染後發展上的負面影響
- F – 循環經濟是持續前進的途徑(?)
由中間的經濟成長到循環經濟及後成長開始外溢,這時我們會做出 2 種不同選擇左側「環境至上,環保優先」及右側「獲利至上,環保暫緩」,一旦你決定後便開始完全不同走向,最明顯處在於左下角與右下角的轉折點來到污染降低與生態排斥二個決然不同的點,其後面對的均是資本縮減與重新選擇的機會。
我們可以注意到,作者提出的邏輯模組明確告訴你:
- 當你決定走向,後面發展決然不同
- 決定走向後導入的因子完全不同,前者須導入環保意識與科技,後則導入的則是金錢掛帥的經營觀
- 無論何種走向,都將因人類的經濟發展產生一定程度污染,也都會面臨資本縮減階段
作者保留了邏輯模組開放性,讓更多討論空間存在其中。基於他們希望在報告裡找出 Win-Win 的政策,而非一面側傾地談論單一論述。不只點出經營終會遇上的問題,也拉出一條可能更加環境友善的選擇線。
多一個人熟悉空污,環保多一份力量
有太多的數據在每年年終時釋出闡述著今年全球空氣污染狀態,但是當我們不多放一分心思在上面時,那些數據都僅是事不關己的內容。或許你不一定是一位可以決定公司決策的人,但因為你知道比其他人再多一點,所以能在關鍵時刻與日常生活起到潛移默化的關鍵角色。
稍作整理本篇內容 Takeaway,讓你一次抓足重點:
- 空氣污染已是既存現實,忽視它會造成環境與人體不同的傷害;
- 每年各國努力掙來的 GDP 都可能隨時因為空氣污染而呈負成長;
- 室內空氣污染已在多數人積極行為下產生降低趨勢;
- 無論生態友善或獲利優先的發展選擇,都會面臨資本衰退階段,如何找出人類與環境雙贏方式是最重要的方針決策。
如果你認同我們提供的內容與堅持做的事情,歡迎加入我們,一起為自己與家人親友創造更好的生活空間。